讲座伊始,黎海波教授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程。他指出,自2014年首次提出并强调要“牢固树立”“坚持打牢”以来,这一概念于2017年首次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018年载入宪法,至2019年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其理论地位与实践意义不断提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基础在于把握其形成与发展规律,目标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等“四对关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黎海波教授指出,当前国内民族问题外部面临西方打“民族牌”和周边“泛民族主义”思潮渗透的双重压力;国内则需着力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澄清观念误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他也强调,应充分肯定我国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坚定理论自信与实践自信。

随后,黎海波教授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这一思想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精髓,凸显了国家民族理念,揭示了民族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人类共同体的认识;二是根植于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包括其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三是在反思与超越西方帝国理论和民族国家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理论与实践路径。黎海波教授通过分享湖北对口支援新疆等系列生动案例,具象化说明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成效。最后在场师生就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具体践行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