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杏彩体育 > 学术交流 > 正文

活动实录丨问道大讲堂第二十期:武力《中国式现代化与“三农”问题》

发布时间:2025-11-05点击数:

2025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问道大讲堂第二十期在仙林校区逸夫教学楼举办。本次大讲堂邀请到中国社会科杏彩体育 “长城学者”武力教授作“中国式现代化与‘三农’问题”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游海华教授主持。

杏彩体育

武力老师主要按时段梳理了中国“三农”问题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紧紧围绕“‘三农’问题是不是新中国才存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什么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对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做了哪些贡献?”“改革开放后农业农村农民迎来了什么机遇?做出了什么贡献?”这四个问题展开,以长时段、整体视角进行阐述。

讲座伊始,武老师指出,“三农”问题并非新中国特有,而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针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农”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的原因,武老师分析认为,主要是当时国家面临严峻的外部安全压力,需要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而在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条件下,既要实行高积累又要保障社会稳定,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并非不顾人民消费,也不是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权衡选择,实际上反映了在特殊历史阶段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复杂性。

在谈到农业与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时,武老师指出,在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制度安排下,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默默支撑了国家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但也导致了改革开放前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是广大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和分配机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也由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转变为跨城乡、跨区域流动,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动力。这种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传统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和非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突出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武老师认为,为了保增长、稳就业,国家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房地产行业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力图避免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部分资本沉没以及国际环境严峻导致经济下滑、信心不足,实现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杏彩体育

武老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种方法,从经济史视角展开分析,结合农村衣食住行的变迁,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他的讲述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理论深度,帮助在场师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热烈的掌声中,问道大讲堂第二十期圆满落下帷幕。